于是他们告诉我,基于现代科学在各个学科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,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的结果,通过对大量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,他们已经得出了把信息保存一亿年左右的方法,他们强调,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行的方法,它就是——罗辑把拐杖高举过头,白发长须舞动着,看上去像分开红海的摩西,庄严地喊道:“把字刻在石头上!”嘻嘻笑了起来,但程心没笑,她被深深震撼了。“把字刻在石头上。”罗辑又用拐杖指着洞壁说道。程心走到洞壁前,在黯淡的灯光下,她看到洞壁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,还有浮雕的图形。洞壁应该不是原始岩石,可能经过了金属注入之类的处理,甚至可能表面完全换成钛合金或黄金一类的耐久金属,但从本质上讲,仍是把字刻在石头上。刻的字不是太小,每个约有一厘米见方,这应该也是为长久保存考虑,字越小越难保存。
——《三体III黑暗森林》
依据wiki定义,文字的出现被用作史前史、上古史分界线.《尚书序》所谓“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、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” 所以在文字出现这件事儿上,古人也认为是先有的数字记账需求(即结绳),随着记事复杂度的提升(如田地买卖)才出现了书契。
目前中国能追溯到最早的文字符号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上,而甲骨文则是相对已成一定体系的文字发现。好吧,陶片也好、甲骨也罢,这些在一般展览中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接触到,大家在一般展览中所能接触到的最古老文字来自于青铜器铭文,即所谓的“金文”。
或许展览的主题并非古文字,但只要所属时期涉及到商周,青铜器就是无法绕过的展品,在观展时多留意往青铜器内壁望去,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发现。
如果想要完整系统了解青铜器,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是绝佳选择,可以参考之前的这篇文章:https://www.saubcy.com/2015/11/29/winevessel/
研究金文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,青铜器上出现的铭文并不等同于当时人们日常所使用的文字,而只是因为刻录在青铜器上能保存是时间更长罢了。
所以看这个商代晚期的“鸟父甲鼎”,其上所刻仨字即“鸟父甲”(青铜器命名规则通常源自于其上铭文或是发现地),“鸟”字自不必说,具有高度象形化的特征;“父”其象形含义是一只手拿着一把石斧;“甲”其原意则是作战时的护身服,这里已经简化成了“十”字。
根据现有考古结论来说,这类短铭文通常所代表的是青铜器铸造贵族的代号。这里先介绍一下“日名制”:
作器的王侯贵族常会以“亲属称谓加十干纪日符号(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”称呼自己的先辈,如父甲、祖乙、父癸等,甲骨文所见的历代商王及其配偶也都用同样的名号。
所以这里的“父甲”就比较好理解了,指代的是该青铜器贵族的一个长辈,而之前的“鸟”字相对于后面俩已经抽象并指代他意的字,简直就像是一幅图画,要说别的字都抽象了,就这字还那么原始是不科学的,比较合理的一个推断是这里的“鸟”指代的是一个家族纹章图腾,而并非为单纯的“鸟”字,所以合起来这就是说鸟族的某一个先辈。
这里安利一个可以查询字源的网站:http://www.fantizi5.com/ziyuan/ 不过你得首先知道古字的今文对应,找遍全网也没见可以直接手写古字进行查询的,准备抽空搞一个,名字都想好了,就叫“字源词典”,争取农历新年前搞出来(ง •_•)ง
然后再来看这件西周早期的“史父乙豆”,仔细观察其上的“史父”俩字笔画,可以看出明显的粗细变化,犹若毛笔的提、按之法,所以说在没有纸张的商周时期,人家日常其实也是用毛笔来写字的,而不是整天拿着刻刀记事。
古文字研究对于考古最直接的意义当然是解读历史记录,此外则是用在历史断代上,如西方一直不承认“夏”朝,一个原因就是一直未能找到“夏”所对应的文字记录,而这里西周中期的“邢姬鼎”右上角的“弓鱼”字,及其在一些列青铜器上的出现(但在其他地域、时代的青铜器上并未有发现),则让考古学家确定了“弓鱼”国的存在。
许是工匠们手艺进步了、又或者是贵族门发现了在青铜器上刻字可以长久保存的好处,总之到了西周后期铭文记录也开始风骚了起来,像是这件西周晚期的“四十二年逨鼎”,洋洋洒洒两百来字,记录的就是某年某月的册命之事,对于这种没有好办法,老老实实掏出相机,找好各角度拍下图片,然后回家慢慢研究好了……
展览:周邦肇作——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
展期:2017.09.12-2017.12.12
主办:深圳博物馆/宝鸡青铜器博物院/周原博物馆
协办:扶风县博物馆/岐山县博物馆/渭滨区博物馆
地点:深圳博物馆第一专题展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