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括之前展出的山东青州龙兴寺、四川成都万佛寺及至本次河北曲阳修德寺佛教造像展,时间上高度重合,均覆盖北魏、隋唐。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东汉,但东汉、三国期间并未见佛像大量出土,也从侧面说明传入后长时间未能得到有效发展,至公元200年-600年的地球寒冷期导致大量北方民族南迁,或许是少数民族带入的信仰入侵,又或者战乱之下契合的精神寄托,总之佛教的传播在这一刻爆发了,纵使期间经历2次大的灭佛运动(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、北周武帝建德三年)也无法阻挡。
从佛像所刻发愿文来看,造像的拥有者多为普通民众,为世界和平抑或家族亡人所铸,结合到出土地点为寺院,推测当时寺院相当于现今互联网主机托管商,靠着长期为底层民众保管、维护造像营生,收入也算肥厚。
一具完整造像由几个部分共同组成,如这尊北魏武(正)光五年(524)的观音菩萨立像,底部方形的是基座,往上是菩萨踩踏台座,再往上是佛像本尊,这方面需要观察的有服饰、手印(或是手持物)以及发髻,背部火焰状屏风则是背光。
基座
早期基座多为普通方石,最多上刻铭文,但往后发展慢慢稳定成童子手托博山炉,左右护法狮子成为标配,有的还会立有力士,像这尊北齐天保六年(555)无量寿佛坐像。 博山炉在西汉时就已出现,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,后面慢慢就成为名贵香炉代称,出现在这里也是象征一种华贵感,狮子则是佛教中法力的象征。
台座
莲花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,像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来去都脚踩莲花,不过这一时期的台座无一例外都是覆莲造像,至少是在唐朝之后才慢慢发展成为我们现在在寺庙、影视剧中所看到的仰莲造型。
服饰
以上分别是东魏(534-550)佛立像,北齐天统二年(566)释迦佛坐像,唐开元十年(722)双弥陀佛坐像,东魏及其前期佛像服饰均为褒衣博带采取站姿;及至北齐佛衣迎来改制,终于脱离普通人的服饰特点,迎来风骚的露肩式(正式叫法是敷搭双肩下垂式与钩纽式),等到唐代,则开始注重形体的塑造,如强壮的胸肌、富有细节的手部
这尊隋(581-618)的佛坐像是我最喜爱的,脚部灵动调皮的脚趾,以及丰满富于细节的手部,看上去有一种蒙娜丽莎的感觉。
姿势手印
北齐武平六年(575)释迦佛坐像,采取结跏跌坐、施禅定印,一座造型所采取的造型姿势以及手印是识别其身份的重要依据,像目前所有展出中,出现禅定印的无一例外都是释迦佛像。
东魏(534-550)佛立像,右手上举于胸前,手掌向外,这是无畏印;左手指端下垂,手掌向外,这是与愿印;合称无畏与愿印,采取站姿佛像几乎施此印,所以辨识度较差,除非有其他特征或是铭文支出,否则无法辨别是哪尊菩萨。
北齐天保二年(551)思惟菩萨像,半跏跌坐,以上手托举头部做思考状,出现这一造型无一例外,一定就是思惟菩萨了。
北齐天保七年(556)弥勒佛坐像,与大家西游记或是现在寺庙中看到肥头大肚乐呵呵的弥勒不同,原本的弥勒还是挺苗条的,并且是释迦摩尼正统接班人,所以也称未来佛,采取的善跏趺坐,也称为“垂足坐”就是意味着随时准备下身成佛,而另一弥勒佛的重要特征说法印在这一时期佛像中未有体现。其他如降魔印、智拳印、期克印也均未出现,就不一一细说了。